萬年長春好安農

水圳影響地貌,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。

羅東、五結地區主要仰賴的水圳,為嘉慶年間即築成的萬長春圳。其灌溉區域不單單是重要的米糧生產地,由於供水穩定,日治時期更成為糖、紙、林業加工廠發展地。

而位於三星天送埤的蘭陽發電廠,其發電後的尾水道舊名電火溪,提供三星、羅東一帶農作灌溉,成了名符其實的「安農」之溪。宜蘭灌溉區域最大的萬長春圳也因攔河堰工程,獲得安農溪水源的支援,解決水量不穩定之苦。

萬長春圳渠首工及安農溪
冬山鄉三奇村三奇東路稻田(林和源圳幹線)
安農溪與萬長春圳俯瞰示意圖

電廠與水圳

安農溪區域的田地多為砂礫土,田水滲漏嚴重,日治時期蘭陽發電廠興建後,發電廠的餘水成為電火溪(安農溪舊名)的主要水源,提供羅東、三星穩定的灌溉水源。

天送埤蘭陽發電廠

大光明圳渠道

大光明圳是戰後初期為了解決三星鄉、冬山鄉部分村落缺乏灌溉水而興建。渠道流經大湖桶山及舊寮山旁,圳路大部分建造在山腰上,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,全靠人力一鑿一斧,極具歷史價值,是全臺少有的水利工程。

大光明圳渠首工圳路
位於山腰的大光明圳

安農溪分洪堰

戰後於安農溪增設渠首工及渠道,以利取水穩定,然因50年代冬山鄉與三星鄉鄉民為灌溉引水有所糾紛,遂於水道中間設立分洪堰,二股分洪道間的綠地則闢建為分洪堰公園。

安農溪分洪堰

萬長春圳

1811(嘉慶16)年開鑿的邱吳成圳與長慶源圳,為解決取水衝突與降低管理成本,兩圳於1813(嘉慶18)年合併,換立圳號為萬長春,意即在春天興作的工程而得名。萬長春圳水源分別供給了五結圳、三結圳(今二結圳)、四結圳,為蘭陽地區最大之水圳。

萬長春圳二結幹線圳路

萬長春圳導水路分水門

安農溪溪水經萬長春圳渠首工、穿羅東溪溪床下方地下涵道至此,透過分水門的三個閘門,控制分配源水流入二結圳、四結圳、五結圳。

萬長春圳二結幹線及五結幹線導水路分水門

萬長春圳攔河堰與渠首工

1951(民國40)年起開始進行萬長春圳攔河堰工程,1952(民國41)年完成渠首工程,渠首工背面還留有「1952中美合作」的字樣。萬長春圳攔河堰橫跨安農溪河道,共有閘門10扇、固定堰7孔,壯麗景觀成為著名地景。

萬長春圳渠首工

萬長春圳水門公園

岸堤管理房的空地設水門公園,並豎有「澤廣春長」紀念碑一座,在羅東運動公園設置之前,這裡是溪南唯一休憩地。經1961年波蜜拉颱風重創後重整,與運動公園串連起來,成了民眾休閒去處。

萬長春圳水門公園「澤廣春長」紀念碑
二結圳沿線景觀

大二結聚落

二結地區的聚落多沿著道路、河川與水圳,聯繫各村的小徑幾乎皆沿水岸而建,因此居民生活與水圳關係密切。二結新、舊店仔街與學進路是聚落核心,沿路店家林立,滿足了居民生活機能所需。

二結舊街

糖廠遺址與磅仔頭

由於地理位置適中、水利設施完善,再加上鐵路經過,日治時期於二結設置糖廠,直至1942年結束,原址還留有神社與零碎的結構。昔日五分車從宜蘭各地載來甘蔗,送進糖廠前得先至二結圳閘門附近的磅仔頭過磅,目前仍留有少許基礎遺構。

1954年五結鄉二結糖廠

紙廠與煙囪

臺灣紙業株式會社先是在二結設廠製紙成功,接著又在四結設置臺灣興業株式會社,造紙需要大量用水,當時均引自二結圳、四結圳之圳水,高聳的煙囪與綿延廠房是這個區域獨有的地景。

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二結製糖工場

茅仔寮分水門與紀念碑

二結圳至此經分水門分流為二,分水門處設有茅仔寮圳紀念碑,此碑建於1930(昭和5)年,為紀念「萬長春圳」通水至茅仔寮而立。

茅仔寮分水門與紀念碑
民國70年代茅仔寮圳紀念碑

廢棄製材廠與貯木池

製材工廠利用圳水作為貯木池來源,當年羅東木業興盛時,這邊曾有巨大原木堆置在水圳與道路旁,形成特殊產業景觀。

位於五結鄉大吉五路157巷的製材工廠現已改為倉儲庫房使用
昔日貯木池遺跡現貌(五結鄉大吉五路157巷)
四結圳沿線景觀

萬仙公廟與萬應公廟

相傳萬長春圳曾發生水患,為安撫民心,四結圳旁即建有萬應公廟專奉祀無名屍骨,地基主萬仙公廟也是當地居民求神卜卦後得到指示而設,主供信徒參拜、祈求平安。

五結上四村福德路萬應公廟

中興文化創意園區(原四結紙廠)

日治時期四結紙廠曾是東南亞最大製紙工廠,戰後政府接收,1959年轉為國營企業更名為臺灣中興紙業,以生產新聞紙為主。2001年結束營業,直至2014年由宜蘭縣政府接手,成立中興文化創意園區,利用留下的工業遺構,老廠房再次重啟新機。

中興紙廠遠景
抄紙工場二號紙機

黑藥仔港

早期中興紙廠透過四結圳排放廢水,圳水變得汙濁、黝黑,並傳出惡臭,於是當地人慣稱四結圳為「黑藥仔港」。四結圳匯入兩條五結排水四結支線後,之後的水路就是五結排水幹線。

曾被喚為黑藥仔港的四結圳,如今雖仍混濁,但已無昔日臭味。
五結圳沿線景觀

竹林制水門與竹林水門公園

制水門設於1909(明治42)年,主要為截取安農溪水源導入五結圳,水門下游處與北成圳匯流,兩圳交會之三角地帶則為竹林水門公園(又稱松林公園),兩側環境呈現不一樣景致,一側為密集都市住宅區,另側則是耕作農田,公園內除有灌溉設施外,也是當地居民休憩空間。

五結圳竹林制水門
竹林水門公園
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

1924年太平山森林鐵路通車,木材集散中心從員山遷移至羅東。此地為當年木材收集、貯存、轉運的中心,內有森林鐵路、竹林舊驛、辦公室與宿舍以及儲木池等設施,留有許多林業遺跡,經羅東林管處整理規劃成林業文化園區。五結圳與儲木池有閘門相接,主要作為調節水位。
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

掃笏社遺址

地名源自早期掃笏社,意為「大喝而拍腳腿」,此社有頂社與下社之分,隔五結圳相望。19世紀初與加禮苑、珍珠里簡為東勢(溪南)十六社之三大社,在正勉堂北邊一帶曾採集到十三行舊社類型之拍印紋陶,定名為掃笏遺址。

掃笏社遺址現貌

聚落與正勉堂

正勉堂位在掃笏社頂社旁,這個區域聚落多是以來自漳州金浦藍姓家族為主,當初來臺時攜帶香火黑令旗供奉於公廳,受到族人與地方居民的敬拜。後因扶鸞問神靈驗,於現址興廟並命名為正勉堂。如今寺廟香火鼎盛,五結圳於廟埕前方緩緩流過,附近已成居民活動空間。

五結正勉堂王天君廟

五結老街

五結老街為早期聚落發展核心,北端有五結排水,昔日是駁仔船渡口,東端則有新舊福德廟鎮守,過去因位在連接二結、利澤簡的古道上,港口與圳溝間構成繁榮市街,水圳也成了日常民生、兒童嬉戲重要場所。而今時光變遷,往昔情景已不復見。

五結圳與五結老街